在日本的中国学生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徇清廷要求,颁布《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则》。中国留日学生到1905年已增至8000人,革命倾向日趋强烈。日本政府此时出于其外交目的,加上其近年对中国人一贯的蔑视心理,于是颁布了一个对中国留日学生有相当限制和侮辱性的条款。并且力谋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管束。4月,文部省就曾训令各有关学校校长,声称清国人在本邦留学者愈来愈多,其中可能有人议论本国政治,举动不当,担任教养清国留学生之职者必须深刻注意此点,使彼等不失学生本分。
这一举措自然要引起中国留日学生的极大愤慨,一场中国留日学界规模空前的抗议运动由此展开。11月27日,留日学生决议上书清政府驻日公使杨枢,详细罗列理由,要求取消《规则》中的第九、十两条。
这个时候,孙、黄都不在日本,孙文去了东南亚募款,黄兴则经香港回到中国策动起义。因此,同盟会在东京的事务,实际上是由声誉鹊起的宋教仁在打理。日本方面的情报就如此记载道:“自黄兴离日后,宋教仁就是在日本的清国革命党员的首脑,负责一切事物”,“宋是在日本的革命党的中心”。
因此,在这个反取缔斗争中,宋教仁自然而然就站到了前列。
然而,此时同盟会内部对于这场斗争有着不同的意见。
亲孙系的胡汉民、汪兆铭等人是所谓的“稳健派”,他们不愿因此事得罪日本政府,主张忍辱负重,以便在日本继续求学。这一派居于少数。
以宋教仁、秋瑾等为首的多数,则是“激进派”,主张坚决反抗,甚至不惜退学回国。“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在这次风潮中,与数百留学生一起,登轮回国,到家乡闹革命去也。
两派激烈辩争,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因而往往不欢而散,闹了许多不愉快。这一次分歧也给宋教仁与胡、汪等人的关系留下了阴影,此后,双方虽同处一地,也很少来往。
大佬们都掐架,小弟们自然就更是闹得一塌糊涂,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这种窝里斗的行径落在日本人眼里,惯于蔑视“清国人”的日本人不免幸灾乐祸,在报纸上大肆渲染,讥笑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并恶毒地咒骂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
事情发展至此,就到了整个事件的高潮:1905年12月8日,时年30岁的陈天华愤而留下一纸万余言的《绝命书》,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以期唤醒同胞。
陈天华的以身相殉,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一时间人人震动。
作为陈天华的至交好友,痛失良朋,宋教仁的悲伤可想而知。短时间内,他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如《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烈士陈星台小传》,以纪念自己的好友。
陈天华死后一个月,宋教仁的日记中还记载了他某天醉酒时想起好友,忍不住“倒卧于席上,仰天歌陈星台《猛回头》曲,一时百感交集,歌已,不觉凄然泪下,几失声”。
随着时间推移,到1906年初,继续坚持反取缔斗争,“于情于理于势”,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宋教仁与胡瑛等人便取得多数代表的同意,宣布了复课,结束了这一次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