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04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接触新学,信仰进化论。
1910年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年初,《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反对文言,提创白话,主张文学革命,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7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8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8年出任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去美国。
1957年,蒋介石特任胡适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病逝。
注:1939年胡适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