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生于苏州,隔年(990年)父亲范墉不幸逝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要守灵三年。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孤儿寡母,贫而无依。无奈之下,谢氏改嫁给了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人,范仲淹于是改姓名叫朱说(音月)。四岁时,范仲淹随继父和母亲回到了长山县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范仲淹成年后得知自己身世,遂辞别母亲,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迎回母亲赡养,并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难,他坚持己见,声称只是恢复范姓,没有其他企图,方才被允许复姓范。
此后范仲淹相继出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泰州任内,他与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李氏结成良缘,生三子名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他倡议修海堤,被调任兴化知县,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堤成后不久,天圣四年(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因母丧回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守丧三年。守孝期间,南京留守晏殊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的教授。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丧期满。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礼,下令将亲率百官至会庆殿为太后刘娥贺寿,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贺。范仲淹上书反对,以为有违君主之体,不合朝廷体制,并接连上书要求太后撤消垂帘听政,还政给天子。他两度上书皆被宰执压下,范仲淹乃自请出任地方,贬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
宋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一职。郭皇后与仁宗争吵时,误伤仁宗之颈,仁宗大怒,决定下诏废后,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们出于道义,不同意下诏废后,而当时的首辅吕夷简为讨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与御史台官员孔道辅等人,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但仁宗拒绝接见,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准备向吕夷简进言,得到的却是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的诏书。一年多后,1034年8月时改任苏州知州,在苏州他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满于吕夷简任用私人,上书给仁宗一幅『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论『建都洛阳』之事,范仲淹又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朋党』,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即由此始。最终吕夷简遭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知饶州、再贬润州,又贬知越州。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调到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在当地编造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以壮自己声势。范仲淹主张采取『屯田久守』方针,而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夏竦采纳了韩琦的主张,派韩琦和尹洙回京,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大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范仲淹受罚被贬。此后宋军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态度,严立赏罚公约。西夏防线逐渐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迫使西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范仲淹以枢密副使,取代王举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编造歌谣说:『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同年九月与富弼、韩琦等人参与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历时仅一年。庆历四年(1044年),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等人的反对,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逐渐失去兴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请求外出巡察地方,庆历五年(1045年),仁宗下诏废弃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范仲淹被外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被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同年12月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有四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设立范氏义庄(在今苏州范庄前景范中学),用以资助范氏族人。而自己晚年时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