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真要讲清楚它出自哪里,恐怕有很多人仍然不是很清楚。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故事,带有很强的传说色彩。而这个词汇的出处确实两本典籍,一个是《孟子》,一个是《史记》。
当今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即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并非那么的大公无私,尧在禅让给舜之后就被后者关起来直到死去!大禹的父亲鲧(华夏部落)就是舜(东夷部落领袖)权利争夺的有力对手,舜以治水不利为由杀掉鲧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而舜一方面也是为了博得求贤的美名而任用了鲧的儿子大禹,禹能够“三过家门而不入”说到底也是为了赢得好名声,以积累政治威望,便于以后的权利斗争。试想工作就算再忙,走到家门口进去看一眼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除非对家人没有感情!一个连对自己家人都没有感情的人又怎么会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感情?果然禹凭借治水积累了足够的人脉与政治资本之后,便出现了舜“禅让”给禹的那一幕(具体的禅让可以参考东汉禅让曹魏、以及曹魏禅让司马家的西晋)。而后便是二十八年后舜死在湖南永州的九疑山(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湖南在长江的南面,在禹的那个年代是蛮荒之地,可想象的到,舜应该是被禹放逐到南方的)。
为什么尧舜禹的禅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帝王道德的楷模?因为儒家尊崇帝王法统与功德必须树立这样的明君标杆!一番美化宣传之后让普天下的百姓认为帝王还是会有尧舜这种贤君出现,无形之中减少了百姓反抗压迫与争取自身权利的意志。